陶寶麗住在文華社區綠洲灣小區,大家都親切地稱她“陶大姐”。陶大姐所住的小區從2011年初起執行了垃圾分類。
廚房里多出一只分類垃圾桶
陶大姐家的垃圾分類要先從垃圾桶數量說起。家里面積不小,總共200多平方米,常住人口有4位:她、丈夫、女兒以及上小學四年級的外孫。因為工作緣故,女婿周末才在家。
廚房里放了兩
只垃圾桶。除此以外,陶大姐家有3個衛生間,最大的那間里擺了一大一小兩只垃圾桶,剩余兩間各一只。臥室總共有3間,每間臥室各有一只,最后,陽臺上有一只,客廳里還有兩只,全部加在一塊,陶大姐家總共準備了12只垃圾桶。
廚房里兩只垃圾桶的擺放方式有些特別。陶大姐說,實行垃圾分類前,廚房只有一只垃圾桶,后來,因為要把廚余垃圾單獨分出來,他們又添置了一個垃圾桶。可是,問題也由此產生:“兩只垃圾桶擺在一塊,難免會搞混。”于是,她特地在廚余垃圾桶下面放了一張小板凳,這樣一來,兩只垃圾桶就有了“高低之分”:“高的扔廚余垃圾,低的扔其他垃圾。”
這么做,還有一個附加優點:對奔70的陶大姐和丈夫來說,不用彎著腰去干削皮、收拾菜葉子之類的廚房活。
現在臥室嚴禁進食
其實廚房一直是陶大姐丈夫的天下,他不僅要負責一家四口的一日三餐,還要分類廚余垃圾。
在大姐眼里,丈夫似乎很快就勝任了這個新角色:“如果早點是包子,老頭會先把包子買回來,等大家吃完后,發現有剩余,他會把吃剩的包子扔進廚余垃圾桶里,但把放包子的塑料袋扔進其他分類垃圾桶里。”
客廳里的垃圾分類就歸了陶大姐,她給自己的角色定位是“收拾殘局”。為此,她也動了一些腦筋。客廳的茶幾擺得滿滿當當:水果、零食。家里人要吃蘋果了,陶大姐就把它拿進廚房,先削皮,再切成小塊,最后盛在盆里給大家吃。上小學四年級的外孫在學校也接受過關于垃圾分類的教育,但凡吃剩的水果殘渣,他就放進盆里,方便外婆收拾。
垃圾分類實行以來,陶大姐家的生活方式也悄悄發生了改變。在他們家,臥室是一個嚴禁進食的場所。所以,臥室產生不了任何廚余垃圾。陶大姐覺得,垃圾分類其實也是一種生活習慣:“一點也不別扭。”
垃圾分類在家里實行一年多,她幾乎想不起,一家人到底過了多久適應這事:“好像很快就接受了。”
作為社區活動的積極參與者,陶大姐還有一項工作,那就是上門向別人宣傳垃圾分類,她總愛拿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來說:“習慣了就好了。”
每戶的分類情況都會張榜公布
綠洲灣小區實行垃圾分類后,文華社區開始向小區居民發放廚余垃圾袋,按規定,每戶人家一個月會分到30只廚余垃圾袋,一天一只。為了鼓勵家家戶戶實行垃圾分類,文化社區給這些袋子編號,一戶人家一個號,陶大姐家是G07號。社區工作人員幾乎每天都來翻查垃圾桶,小區保安隊長孔師傅會幫忙把一袋袋的廚余垃圾從桶里鉤出來,讓社區工作人員檢查,檢查結果會公示。
陶大姐帶我們去看了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,它被貼在了小區進門處,代表陶大姐家的G07號出現在了“積極參與并較好分類垃圾”一欄,另外還有兩欄,分別是“積極參與家庭”和“需要注意家庭”,每一欄里寫的都是編號,這個編號只有社區和所代表的家庭知道。
垃圾分類的主要動力雖然來自這個公示結果。不過,陶大姐說,社區的工作人員天天要來檢查,看著大學剛畢業的小姑娘翻垃圾桶檢查,很是辛苦,她更加覺得要做好垃圾分類。
返回 |